
董籃曾與溫哥華交響樂團、蒙特利爾大都會交響樂團(Orchestre Metropolitain)、溫哥華跨文化管弦樂團(Vancouver Inter-Cultural Orchestra)、Nova Scotia交響樂團、阿姆斯特丹Atlas樂團、溫哥華轉捩點樂團(Turning Point Ensemble)合作,演出二胡/人聲協奏曲,包括董籃自己及其他加拿大作曲家的作品。在臺灣,董籃與小巨人絲竹樂團合作,於國家音樂廳首演個人作品,並擔任二胡獨奏及演唱。
董籃的音樂風格,將印度音樂的複雜節奏、佛朗明哥音樂的熱情洋溢、西方現代音樂的精確嚴謹、中國音樂的呼吸與韻律,實驗性音樂的大膽創新,融合於即興演奏與創作中。然而,董籃更擅長將傳統音樂的元素,移植到完全不同,甚至是乍看之下格格不入的架構中,在矛盾或互補的關係下,激發新的火花。
董籃的音樂作品,種類涵蓋室內樂、中型樂隊、爵士與世界音樂、舞台劇、舞劇、短片。其中多首作品已收錄於【生死淚夢】、【心園】、【喀什之路】、 Tandava及非鳥樂隊的同名專輯,於北美發行,贏得美國國際獨立音樂獎(Independent Music Awards),及獲加拿大朱諾音樂獎(JUNO Awards)、 加西音樂獎(Western Canadian Music Awards)、加拿大民俗音樂獎(Canada Folk Music Awards)、加拿大西岸音樂獎(Westcoast Music Awards)等多項提名。入選CBC國家廣播電台年度最佳唱片,加拿大全國大專院校校園廣播電台國際音樂播出率第二名。
董籃曾任台北市立國樂團附設青年團團員,自幼在臺灣接受音樂教育,包括國立師大附中、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。曾多次贏得臺灣音樂比賽二胡第一名,並獲頒薪傳藝術金獅獎。董籃師事二胡名師黃正銘、陳淑芬、李鎮東、吳贛伯,並獲加拿大聯邦及BC省政府獎項,前往舊金山和北京隨演奏家陳潔冰、張方鳴進修。聲樂老師包括郭月足與Joseph Shore。更遠赴印度、埃及、新疆、內蒙,與小提琴家Kala Ramnath、Alfred Gamil、艾捷克演奏家Abdukerim Osman學習、馬頭琴演奏家巴雅爾學習,將當地傳統音樂移植於二胡演奏。於阿姆斯特丹與小提琴家Mary Oliver學習即興演奏。赴瑞士,與著名作曲家/即興演奏家Barry Guy學習圖形記譜(Graphic Notation),以突破傳統五線譜作曲的框架。
董籃曾與許多國際知名音樂家合作,包括圖瓦樂隊Huun Huur Tu、加拿大民歌手Bill Bourne、Steve Dawson、Doug Cox、德國古箏/三弦演奏家徐鳳霞、美國琵琶演奏家閔小芬、阿姆斯特丹小提琴家Mary Oliver及黑管演奏家Michael Moore、Uzumei太鼓團、越南Khac Chi樂團。董籃經常於北美及歐洲巡迴,每年演出六十場以上,包括赫爾辛基音樂節、赫爾辛基西貝流士音樂院、阿姆斯特丹音樂廳、美國甘迺迪藝術中心、底特律藝術中心、邁阿密現代音樂節、渥太華室內音樂節、加拿大現代音樂研討會、蒙特利爾藝術中心、溫哥華及渥太華民俗音樂節及爵士音樂節、多倫多湖畔藝術中心、加拿大國立藝術中心、加拿大國立美術館、溫哥華陳氏藝術中心、南京爵士音樂節等,並於北美各大專院校演講、示範。
董籃的作品 - 詳解及影音
《第六感之旅》(Traveling with My Sixth Sense,2004),測試四位即興演奏家的第六感,不限樂器,採用純圖像記譜。
《亞洲市集·第一章:中國》(Asian Market Chapter1.China,2008),為三人以上即興演奏家所作,不限樂器編制,採用純圖像記譜,作品已收錄於非鳥樂隊專輯。
《月舞》(Dancing Moon,2009),二胡、人聲、古箏、打擊樂,由雲南「阿細跳月」曲調延伸,節奏發展受巴爾幹半島及印度音樂影響,吟唱部分採李白的詩,收錄於蘭韻中樂團的《生死淚夢》專輯,並贏得美國國際獨立音樂獎(Independent Music Awards)。
《彩雲吞月》(Colorful Clouds Eating the Moon,2009),二胡、人聲、長笛、電吉他,在固定結構中即興發展,並受印尼甘美朗音樂影響,收錄於非鳥樂隊專輯中。2014年改為二胡、人聲、手碟、打擊樂,加入Lalun樂隊巡迴曲目。
《八板變奏》(Ba Ban Variations,2009, 2011),以傳統「八板」旋律為出發點,最早為三人以上即興演奏家所作,不限樂器編制,即興部分為圖像記譜,收錄於非鳥樂隊專輯中。之後改編為即興演奏家與大型樂隊協奏曲,由Turning Point Ensemble、小巨人絲竹樂團、溫哥華跨文化管弦樂團、Proliferasian於加拿大及台灣多次演出。
《風想雲》(Wind Desires the Clouds,2009),歌唱、二胡、古箏、打擊樂(原為電影短片「In Chinatown」音樂),收錄於蘭韻中樂團的《生死淚夢》專輯。
《京劇搖滾》(Beijing Opera Rock,2010) 二胡、古箏、琵琶、笛子、阮、揚琴、打擊,融合京劇過門、爵士樂風格及印尼甘美朗音樂,獲采風樂坊與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合辦「陰陽‧國際絲竹樂作曲比賽」第四名。
《月世界》(Moon World,2011),描寫臺灣南部「月世界」的特殊地形,為四人以上即興演奏家所作,不限樂器編制,即興部分為圖像記譜。
《牡丹驚夢》(Peony Dreams,2011),即興二胡與室內樂團協奏曲,台灣小巨人絲竹樂團委託創作,台灣國家音樂廳首演。2012年改編加入人聲,由溫哥華跨文化管弦樂團演出。
《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?》(Happily Ever After? 2012),融合廣東大戲、爵士樂、現代音樂元素,為三人以上即興演奏家所作,不限樂器編制,即興部分為圖像記譜。同年改編為即興演奏家與大型樂隊協奏曲,由阿姆斯特丹Atlas樂團首演,溫哥華交響樂團、小巨人絲竹樂團、 Proliferasian在加拿大及台灣多次演出。
《龍吟滄海》 (Sound of Dragon, 2014),為大型室內樂團所譜,以傳統「金蛇狂舞」曲調為出發點,受非洲音樂影響,由溫哥華跨文化管弦樂團於第一屆龍吟滄海音樂節首演。
《罵曹》 (Ma Chao, 2014),人聲與室內樂團,融合京劇「罵曹」唱段、爵士樂風格,2015年由溫哥華跨文化管弦樂團在多倫多首演。
《雙喜》 (Double Happiness, 2014),二胡、小提琴重奏。
《織女》 (Weaver Woman, 2014-2015),舞劇,由Tomoe Arts Society委託創作。
《鶯》 (Oriole, 2015),為人聲、二胡、小喇叭、低音大提琴、爵士鼓所作。
《銀河》 (Celestial River, 2016),為人聲、古箏、打擊樂所作。
《品味台灣》 (Taste of Taiwan, 2017), 人聲與室內樂團,受傳統相聲「報菜名」啓發,加拿大藝術評議委員會贊助,溫哥華跨文化管弦樂團委託創作。
《星空》(From the Stars, 2017), 為人聲、古箏、打擊樂所作。
發行專輯:
2001【心園】蘭韻中樂團首張專輯獲得加拿大西岸西音樂獎(West Coast Music Awards)提名最佳器樂演奏及最佳世界音樂。
2005【喀什之路】蘭韻中樂團演奏,獲得加拿大朱諾音樂獎(JUNO Awards)提名最佳世界音樂,加西音樂獎提名最佳器樂演奏。
2006【Tandava】 Tandava樂隊首張同名專輯獲得美國國際獨立音樂獎(Independent Music Awards)提名最佳世界音樂樂團,加拿大民謠音樂獎 (Canadian Folk Music Awards)提名最佳世界音樂及最佳樂團,加拿大獨立音樂獎提名最佳世界音樂,入選CBC國家廣播電台年度最佳唱片,加拿大全國大專院校校園廣播電台國際音樂播出率第二名。
2009【非鳥】非鳥樂隊首張專輯獲得加西音樂獎 (Western Canadian Music Awards)提名最佳器樂演奏。
2012【生死淚夢】蘭韻中樂團演奏,贏得美國國際獨立音樂獎(Independent Music Awards),並獲得美國國際獨立音樂獎最佳世界音樂,加拿大民謠音樂獎 (Canadian Folk Music Awards)提名最佳跨界音樂,加西音樂獎 (Western Canadian Music Awards)提名。
2019【夢境】蘭韻中樂團演奏,贏得美國國際獨立音樂獎(Independent Music Awards),並獲得美國國際獨立音樂獎最佳器樂作品及最佳多元風格唱片、加西音樂獎 (Western Canadian Music Awards)最佳世界音樂及古典音樂作品提名。
2021【織女】蘭韻中樂團演奏,即將發行。